4億年前的化石上 居然有黃庭堅的真跡(組圖)

中華震旦角石復原圖。(網絡圖片)

北宋年間,大書法家黃庭堅發現了一塊奇怪的石頭,上面有一個很特別很罕見的印記,形似細長的竹筍。

黃庭堅收藏的中華震旦角石

於是他揮筆在“石筍”上題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為竹知何日”。於是,這塊深埋4.6億年的“石筍”,因為留下了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的詩詞,成了目前全世界可考證的、首塊被人類收藏的化石標本,也是目前收集到的唯一一塊化石和名家書法集於一身的藝術珍品,堪稱無價之寶。

據了解,這塊化石中的“石筍”,實際上是一種無脊椎動物——震旦角。震旦角石化石只産於中國,它是中國典陶紀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四億多年前生活在海 洋中的兇猛食肉動物。由於滄海桑田,大自然地質歷程變遷,埋藏於堅硬的石灰岩中,所以取之不易,得之更難,從而使其更顯珍貴。一般來說,震旦角的“身體” 呈圓錐形或直錐形,一頭尖一頭寬。將它倒置有如一座寶塔,其石面有二三十節環狀圈紋突起,亦猶似竹筍,故在古代民間稱“竹筍石”“寶塔石”。

而這塊化石的罕見獨特之處,就在於其上刻有的書法,經考證研究認為極有可能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早期作品,這說明早在900多年前黃庭堅就已經開始收藏化石了。

中華震旦角石的來歷

黃庭堅的收藏“中華震旦角石”。(網絡圖片)

然而,北宋書法家黃庭堅收藏的這枚化石如何在900多年的時間中重見天日,輾轉被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收藏?頭足類化石研究專家陳挺恩先生向記者講述了這塊化石的“前世今生”。

陳挺恩說,1968年,時任江西省武寧縣政府機關幹部塗兆慶曾在江西武寧縣老城石家祠堂亂石堆中無意中撿到一塊奇怪長方形石塊,長約19厘米,寬 11.4厘米,高2.5厘米,石中有一白色石筍化石,起初的時候,他並沒有在意,撿回后將其作為壓腌菜的石頭,被相識的歷史教授俞明光看到后,覺得這塊石 頭不尋常,后經武寧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指派專人調查後送往北京,請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鑒賞,後來又因其上的震 旦角石而輾轉送到了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進行研究。

陳挺恩研究員說,經過多方研究和考證,該化石上的詩文有可能是由黃庭堅在1079年至1080年,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後至其赴江西太和任知縣期間,在其武寧朋友石家小住半年期間所得,黃庭堅觸景生情,寫下此詩。石頭側面刻上的詩文據考證就是黃大師的手筆。

據已有的可考資料,該刻有黃庭堅詩文的中華震旦角石化石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更難能可貴的是,北宋時期,黃庭堅從民間得到這 塊保存完美的化石標本,在其側刻下詩句,雖然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歷程,仍能保存至今,它的發現更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在北宋時期對化石的認識已比較普遍, 不但已有收藏化石的記錄,而且開始將化石製成工藝品流傳於世。

詳情:4億年前的化石上 居然有黃庭堅的真跡(組圖)

scan QR code

 

You may also like...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